导入数据...
九宗书院与 遂宁一中
[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中学校]  [手机版本]  [扫描分享]  发布时间:2023年9月28日
  查看:1275
  来源:
九宗书院与 遂宁一中
 
     
      张九宗,生卒年不详,遂宁人。自幼聪颖好学,文思过人。唐德宗贞元元年(785)刺史乔琳建立学宫,九宗入学读书,成绩优异,深得乔琳赏识。贞元十一年(795)九宗中进士。出任戎州(今四川宜宾)刺史,注意民风,着重教化,治理有方,政绩显著。后历任同州(今陕西大荔县等地)、华州(今陕西华县)、普州(今四川安岳)、遂州(今四川遂宁)、邛州(今四川邛崃)等五州刺史,兼御史大夫。后持节封侯,归典乡郡。九宗长于文学,字画遒劲,遂宁寺观碑铭多为其撰、书。
      九宗书院,位于四川遂宁城南。又名书台书院。书台山位于遂宁城南一里文庙 (今遂宁一中)之后,右靠金鱼山,左邻船山,两山侍卫如笔架。山麓为唐代张九宗读书处,其遗址已成渠河。唐贞元初刺史乔琳创学宫于城南(现遂宁一中处),后三十年张九宗在任遂州刺史时,见遂宁学宫废圯,于是致力恢复,就其址建书院。故名。张讲学其中,亲植柏樟,大力提倡教育,“遂宁文学自九宗倡”。为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从此遂宁文风日盛,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。后世的遂宁县学,即九宗书院遗址。张九宗书院最初以个人读书治学为主,后成了半官半民的教育中心。后毁于五代末孟知祥之乱。嘉泰二年(1202)转运史王勋、知州赵善宣迁建于书台山麓,易名“书台”。有宋一代,培养弟子约800余名。唐、宋迄元,擢第者为蜀书院之冠。明洪武四年(1371)松江儒士钱恕知遂宁,与州同陈善授捐俸重修。延名师训诲诸生。朔望亲到书院讲学并加劝赏。崇祯末毁于兵火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)举人席有源、李晋阳集资呈准知府汪世椿,仍于书台山旧址重建,将书院搬迁到书台山下学宫的右边,更名为“书台书院”。讲堂名“撷秀”,厅堂匾“学山”,书斋7间东名“明志”,西为“致远”。后渐倾圮。嘉庆十八年(1813)邑人捐资重修。道光二十八年(1848)知县鸣谦再次补修,到这年九月共经过一年多时间始告成。鸣谦应邦人之请写了《重建书台书院序》以记其事。在序中,鸣谦对书院的景观作了生动具体的描写:“骈田宏厂,水土清华,面野背城,亦城亦郭。岚气山光,挹于檐际,晨钟暮鼓,接于庭除。无近市之喧嚣,有谈经之胜地。居其中者,心爽神豁,上下千古。敦诗书,说礼乐,渊渊乎,洋洋乎,金石之声盈耳……。”并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“明体达用,卓然为当代伟器,诩文明,助化导”教育思想。
     书台书院于1905年与学宫合并,建立县高等小学堂,开办新学,后来更名为遂宁一中, 1983年经省教厅批准办成高完中,1985年建市后是市直属重点中学。为遂宁的教育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。
以与一中有渊源的历史文化名人命名教学楼主楼,充分利用了独到的资源,深入挖掘了遂宁一中的文化底蕴,宣传了学校,凸显了亮点,将增强师生的自豪感,达到鼓励学生向先贤学习,诩文明,助化导,古为今用,知书达理,铸为伟器。故名。
 
2024年5月19日 星期天
欢迎访问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中学校!